学历提升 | “第一学历不是写在纸上,而在人们的心里”!

客户经理-小张

换成我的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带来关于切实破除研究生招生就业过程中唯学校“出身论”的建议。他表示,近年来,在研究生招生和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强调必须是“985”“211”“双一流”或者大学排名多少位,甚至只认第一学历出身。


“在招生和就业过程中这种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危害很大,亟待破除。”潘复生院士表示。


他建议:

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政策,着重对招生歧视、就业歧视作出更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制订更加明晰、更为严格的处罚性条款;


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标准 健全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多元评价标准,消除学生档案、求职简历“第一学历”概念,破除对学校“出身”的显性和隐形限制条件;


加强督查检查,全面清理纠正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出台的唯学校“出身论”不合法、不合理规定及做法;对涉及违法的,坚决依法查处;


强化宣传引导 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率先垂范,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出身”选人用人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此建议一出,#“建议消除简历第一学历概念”#的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甚至霸榜热搜第一,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与讨论。


其中有支持叫好的,不少网友表示:学历不代表能力,相比“第一学历”,后期的努力和是否胜任工作更重要。


但更多网友则对此表示异议,大量网友认为,直接与高考成绩挂钩的“第一学历”,是相对最公平的人才筛选方式,如果不看第一学历,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第一学历”不是写在纸面上,而是在人的心里……


实际上,撇开是否要以“第一学历”论英雄这件事来说,“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此前,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时强调: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实施,明确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

guo务院在2020年10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同年11月,教育部再次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尤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


人社部于2021年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guo务院于2020年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均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

查看全文
把文章中的名片换成我的

微信扫码查看全文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素材

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

立即体验